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1-04
10月21日,由北京印刷學院主辦,北京印刷學院印刷與包裝工程學院承辦的“智能制造,綠色發展”印刷包裝高端學術論壇定于2018年10月21日在北京印刷學院學術交流中心第一會議室舉行。
論壇以“綠色 · 智能 · 創新”為主題,圍繞制造制造強國的戰略和印刷綠色發展的方針、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的綠色化和智能化水平等內容進行研討。論壇邀請國內外著名高校的學者和行業專家對印刷綠色發展工藝和智能制造作主題報告,并進行研討交流。各位專家、教授都講了些什么?快跟印業君一起去看看吧!
北京印刷學院校長羅學科為論壇致歡迎辭,他表示,能借北京印刷學院辦學60周年紀念之際,召開本次“智能制造,綠色發展”印刷包裝高端學術論壇,是一次很好的機會。歡迎各位專家、學者與北印師生一起分享科研成果、交流心得體會、共同為印刷事業貢獻智慧。
主題報告
蒲嘉陵
印刷及關聯產業和技術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個人簡介:北京印刷學院副校長、教授,曾公派留學(日本)千葉大學印刷工學和東京工業大學物理情報工學專業,分別獲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為高增幅激光成像材料、自組裝分子半導體材料以及這些材料在印刷和影像領域的應用。
我國印刷業數字化進程已經基本結束,正在步入由網絡、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驅動的技術發展時代,能動地滿足生產、管理和服務的各種需求將成為印刷生產和服務的現實。印刷的制造屬性日益受到關注,正在開辟不同于傳媒印刷的新領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商業機會。移動互聯網+網絡資源+互動顯示媒介催生了數字出版技術和產業形態,并得到廣泛采納和應用。與傳統出版已經步入負增長的“夕陽期”形成鮮明對比,數字出版正處在高兩位數增長的“朝陽期”,而且在經濟總量上也大大超過了傳統出版,成為今天和未來最重要的出版形態。傳統出版在整個出版產業中的比重的不斷下降,印刷出版物和出版物印刷在出版和印刷產業中的比重均已下降到20%以下,兩者之間的關聯被大幅度削弱。實際上,這種發展和演變并沒有停留在產業層面,而且正在改變我們的工作甚至生活習慣。
Phil Green 菲爾·格林
印刷及包裝領域的色彩管理進展
個人簡介:挪威科技大學色彩學教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國際色彩聯合會秘書長。出版專著7部,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曾獲得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戴維斯獎章。目前主要從事色彩管理、彩色圖像質量、色度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ICC色彩管理體系已經在印刷和包裝領域建立了20多年,特別是在結合有關測量、打印條件和工藝控制的國際標準方面,它使設計者能夠準確地在印刷設備上改變色彩。目前,印刷和包裝領域越來越多地使用特殊顏色、金屬色以及其他定向反射材料來改善色彩,許多品牌所有者將其斑點顏色定義為光譜反射,上述這些研究都對印刷及包裝領域的色彩管理進展提出了挑戰。為了應對挑戰,ICC發布了ICC.2:2018規范,這一規范也稱為ICC MAX,雖然它與ICC版本4兼容,但它允許通過光譜與PC設備連接,并支持不同色度PCSs之間的轉換,同時ICC MAX支持方向反射模型(Brdf)和許多方向反射模型(Brdf),可以展示更豐富的色彩變換元素。未來,特別是在一些測試中,ICC MAX已經表明它能夠處理高度復雜的色彩管理需求。
小林範久
先進電化學成像材料體系研究
個人簡介:日本早稻田大學博士、日本千葉大學融合科學研究科畫像與材料學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光電功能高分子材料,包括光導材料,高電子遷移率材料,發光材料,離子導電材料,電活性材料以及變色材料等。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本,獲得專利10余項。
當下,全球對環境保護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迫切需求督促我們開發研究“新的成像介質”,這種介質不同于常規的發射式顯示和紙質介質,被稱為“電子紙”,即反射顯示電子紙。其原理是電致變色(EC),被定義為一種通過電化學反應而發生的可逆顏色變化,具有顏色變化、記憶特性等特點,與之相關的器件叫做電致變色顯示器(ECD)。這種技術全彩色電子紙使在未來的實現有了極大的可能性。眾所周知,信息顯示大致分為發射和反射兩類,每一種顯示器都有缺點和優點,而下一代顯示器將是發射和反射顯示器的集成器件。根據這一概念,我們采用電化學雙反射和發射模式演示了一種新型的顯示設備,這被稱為雙模顯示(DMD),DMD使反射模式和發射模式都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其中之一進行應用。
宋延林
從活字印刷到印刷制造
個人簡介:現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綠色印刷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市納米材料綠色打印印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電工協會印刷電子工作組專家,Scientific Reports 等學術期刊編委。主要從事光電功能材料、納米材料與綠色印刷技術研究。
印刷技術為人類文明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近年來印刷業正在面臨環境保護、電子出版等多方面的壓力與挑戰。綠色印刷產業鏈基于納米材料制備及功能墨滴圖案化的基礎科學問題,可以通過研究納米材料構建浸潤性差異的材料表面,實現綠色環保的高精度印刷制版,并發展系統的綠色印刷技術。它可以解決印刷技術基本單元“點、線、面、體”精細控制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并且實現納米材料的可控印刷與器件組裝。以不同納米材料的制備與性質調控為基礎,綠色印刷產業鏈可以發展應用于不同產業的綠色印刷制造技術。通過納米顆粒和版材的結構與浸潤性調控,能夠摒棄傳統電解氧化生產版材、感光沖洗制版的污染工藝,發展從源頭解決污染的納米綠色版材生產和打印制版技術,徹底根除傳統電解和曝光廢液的環境污染。以金屬納米顆粒材料的研發為基礎,利用綠色印刷技術替代傳統電路加工業的刻蝕污染工藝。綠色印刷產業鏈技術將努力推動印刷產業向“綠色化、功能化、立體化、器件化”發展。
楊力
3D打印(SLS)個性化產品生產的關鍵因素
個人簡介:博士,先后獲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理學博士,瑞典林雪平大學工學博士,現為瑞典造紙、印刷與包裝技術研究院印刷包裝技術研究室高級研究員,光學標準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ISO/TC6委員,歐洲共同體科技合作行動(COST Action FP1104)專家組成員,《數字圖象技術》工具書副主編。
3D 打印也被稱為增材制造(AM- Additive manufacturing),因其特有的潛力優勢正在廣受關注。和傳統的加壓澆注成型制造技術相比,3D 打印的主要優勢包括:不需要預先制備模具、不受任何復雜結構的限制、從設計到生產周期短、費用低等特點。3D 打印廣泛應用于在雛形設計和設計驗證等方面。如何將3D 打印技術提升為生產技術還有許多科技問題需要克服。科研項目成果表明,影響3D打印(SLS)個性化產品生產的因素包括材料開發、SLS打印系統優化、產品結構檢測技術、物質(空隙)結構與產品質量的關系、幾何結構設計與優化、以及增材制造商業模式等方面。
陳邦設
智能化是印刷業轉型的必由之路
個人簡介:正高級工程師,北人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副理事,北京印刷學院研究生兼職指導教師。近年來,陳邦設帶領北人團隊,研發“智能印刷工廠”的相關技術和產品,為印刷行業提供智能綠色的整體解決方案,為中國印刷業進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做出貢獻。
智能印刷工廠不是單一的某種設備、某種技術的升級,而是整體、系統全面升級,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集成創新的根本性變革。由于我國的印刷行業自動化、智能化總體程度不高,要實現全流程智能化生產是一部分一個環節逐步實現的,不能一蹴而就。同時也是“一把手工程”,需要印刷企業從上到下統一認識,全面實施。總體而言,主要分為一下幾步:首先是梳理自身的工藝流程,確定智能化轉型的目標和步驟。其次是進行印刷、印后、物流倉儲等設備的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和升級,實現設備的智能化感知,達到減少人工,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和環保水平的目標。第三是進行流程的數字化和信息的網絡化建設,根據自身情況設計實施MES系統,融合ERP高端包裝印刷,優化生產流程,實現印刷企業全工藝流程的信息互聯互通。第四是全面運營和完善和融合階段,進行大數據、云平臺的對接和聯通,最終實現全工廠“人機料法環”五要素的有機管理,實現全面智能印廠。
曹鵬
印刷信息防偽與增值服務
個人簡介:博士,北京印刷學院教授、碩導,首屆北京市長城學者;現任高端印刷裝備信號與信息處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信號與信息處理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現代通信射頻T/R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半色調信息隱藏與信息防偽技術。
信息技術賦能印刷技術,引起了印刷產業三次大的變革。以印刷信息防偽技術為例,它解析了如何將現代數字調制解調、信道可靠性編碼、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信息加密等多項技術,集成應用于印刷信息防偽領域,實現技術融合與交叉創新。面向未來,闡述了印刷信息防偽技術在服務物品溯源及其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高端包裝印刷,如何通過拓展信息增值服務空間,固本興業,構建面向未來的新型業態。印刷信息防偽技術具有極難仿造、容易識別、造型精美、成本低廉、綠色環保的特點,可以克服信息輸入對圖像顯示質量的影響,一定復制能力下的假冒侵權現象。這種高保真的打印輸出技術能夠實現“所見即所得”,可以克服信息污損,實現檢糾錯編碼,同時可以解決手機可直接識讀半色調網點顯微圖像問題,并且提升加密算法的安全性。
花絮
在場聽眾積極提問,與學者、專家交流。
電話
郵箱
Q Q
40416485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