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4-11
今天要說的話題是:印刷業上市公司的人均創收、創利排行榜,排名以2016年相關數據為基礎。
人均創收:裕同意外墊底,最高接近300萬
一名員工一年能創造多少營收,既是衡量一家印刷廠生產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標,也事關員工自身的切身利益。道理很簡單,只有每一名員工都盡可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收入,才可能為老板贏得更大的利潤空間,從而為提高自己的收入創造條件。
不妨先看一下印刷業的整體情況。2015年,我國共有印刷從業人員約317.6萬人,實現印刷總產值11246.2億元。簡單算來,人均年產值約35.41萬元。
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沒有采用2016年的數據包裝印刷企業排行,因為到目前為止2016年印刷從業人員的數量尚未見發布;二是產值與營收的內涵接近而不完全一致,但由于我國印刷業的宏觀統計數據一向只有產值,沒有營收,因而在行業層面上只能以人均產值來代替人均營收。按照個人理解,兩者的差距不是很大。
以行業人均水平來衡量,印刷業上市公司的人均創收能力怎么樣呢?從整體上看,可謂相當出色。2016年,我國26家印刷業上市公司共有員工68225人,實現營收520.88億元,人均年創收76.35萬元,大體上是行業人均產值的兩倍左右。
如果以2015年行業人均產值35.41萬元為基準,則26家公司中,只有1家在平均線以下:裕同科技。2016年,裕同共有員工16913人,人均創收32.77萬元。
作為圈內赫赫有名的大佬,百強排名第一的企業,裕同的人均創收效率竟然沒有達到行業平均水平,未免讓人大跌眼鏡。為什么會這樣?稍后再說。
26家印刷業上市公司人均創收排行榜(單位:萬元)
在26家印刷業上市公司中,人均年創收最高的是寶鋼包裝,達到295.06萬元,是行業人均水平的8倍左右。緊隨其后的是奧瑞金,為213.39萬元。這兩家企業有什么共同點?主營業務都是印鐵制罐。
另外一家印鐵制罐企業昇興股份,人均創平雖然比兩家大佬差不少,為108.71萬元,但在26家公司中仍排名第四,處于領先位置。這樣說來,印鐵制罐企業人均創收效率更高是共性。在前四名中,只有排名第三的紫江企業不是印鐵制罐企業,為114.36萬元。
在排行榜上位居第5-11位的分別是永新股份、東風股份、界龍實業、創新股份、永吉股份、陜西金葉、新宏澤,2016年人均創收為96.27萬元、85.15萬元、83.08萬元、82.88萬元、81.98萬元、78.69萬元、73.71萬元。
這幾家企業有什么特點?除了做軟包裝的永新股份和業務相對龐雜的界龍實業,其他幾家都是煙包企業。這樣看來,主營產品接近的企業,人均創收效率也大體差不多。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煙包大佬勁嘉2016年人均創收為65.91萬元,在上市煙包企業中僅高于集友股份的57.60萬元。將勁嘉、東風兩家大佬放在一起比較更能說明問題:2016年,勁嘉的營收僅比東風高出18.59%,但員工人數卻多出了53.20%。
三家以紙箱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合興包裝、吉宏股份、美盈森,排名均在下半區:2016年人均創收分別為68.85萬元、57.39萬元、45.47萬元。兩家以印刷設備制造起家的企業長榮股份、愛司凱基本不分伯仲,居第14、15位,分別為71.23萬元、70.21萬元。
其他企業就不一一點名了,大家可以自行看表。
人均創利:奧瑞金要逆天,4家不足萬元
人均創收反映的是員工勞動生產率的高低。那是不是勞動生產率高的企業人均創利也一定就高呢?答案是:未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人均創收排行榜上高居榜首的寶鋼包裝,2016年人均創利僅為0.73萬元,在26家印刷業上市公司中排名倒數第三。這里所說的“利”包裝印刷企業排行,指的是凈利潤,而且是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不妨還是先看一下行業平均水平。2015年,我國317.6萬印刷從業人員,共創造利潤總額698.60億元,人均2.20萬元,取25%、20%、15%所得稅率的中間值計算,則人均實現凈利潤約1.76萬元,是不是低得有點沒想到?
26家印刷業上市公司又是什么情況呢?大佬就是大佬,人均創利能力遠在行業平均水平之上。2016年,26家公司共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1.46億元,人均7.54萬元,是行業平均水平的4倍多。
26家印刷業上市公司人均創利排行榜(單位:萬元)
人均創利排行榜上的榜首是奧瑞金。這家印鐵制罐領域的大佬,2016年實現凈利潤11.54億元,人均創利32.39萬元。這個數字有多驚人?比裕同的人均創收也就低了3800塊。同樣是大佬,差別還是很大的。
接下來就是煙包企業的高光時刻了。在排名第2-8位的企業中,除了第四名愛司凱為17.68萬元,其他全是煙包企業。按排名高低依次是:永吉股份,23.43萬元;東風股份,20.61萬元;集友股份,16.25萬元;新宏澤,13.82萬元;勁嘉股份,13.55萬元;創新股份,11.96萬元。
當然了,即使同樣手捧金飯碗,賺錢效率差距也是不小的。比如,煙包領域的老牌上市公司陜西金葉的人均創利只有2.77萬元,遠落后于其他同行。
此外,人均創利水平較高的還有:主營金融票據的東港股份,10.49萬元;永新股份,10.25萬元;集印刷設備、煙包印刷、云印刷等業務于一身的長榮股份,8.39萬元;今年10月剛上市的翔港科技,7.94萬元。這些企業的人均創利能力都在26家公司的平均值以上。
其余11家公司,人均創利都在26家公司的平均值以下,其中就包括了大佬級企業裕同,為5.17萬元。主做紙箱的美盈森、吉宏股份、合興包裝,同樣均位于下半區,分別為4.58萬元、4.33萬元、2.00萬元。
人均創利不足萬元的企業有4家,除了寶鋼包裝,還包括普麗盛、鴻博股份、界龍實業,分別為0.90萬元、0.70萬元、-0.53萬元。看著成百上千的員工從年頭忙到年尾,沒想到才為老板剩下這點錢,有的不僅沒賺著,還要倒貼幾千塊。當然了,這事不能賴員工。
同樣,其他企業就不點名了,請自行看表。
同樣搞印刷,差距為什么這么大?
對任何一位印刷廠老板來說,人均創收和人均創利都是衡量企業運營效率的重要指標。
而且,這兩個指標在形式上是按員工數量平均而來,實際上更多反映的卻是企業產品類型、設備自動化程度和老板運籌、管理能力的高低,人均創收指標如此,人均創利指標更是如此。
所以,各位老板不妨對照行業平均水平和圈內上市公司的情況,來衡量一下自己的運行效率到底達標了沒有,差距有多大。
當然了,這事也不能絕對。因為從兩個排行榜來看,雖然都是印刷廠,不同產品類型企業的人均效率差距還是蠻大的。
比如,從人均創收能力來看,印鐵制罐企業優勢明顯,這一方面可能因為其設備的自動化程度較高,從而拉高了人均創收;另一方面也可能與金屬原材料密度大,價格高有關。而紙箱企業普遍排名靠后,可能與其產品價值相對較低有關,因為單就設備的自動化程度而言,紙箱企業已經做得相當不錯。
在人均創收排行榜上,最讓人跌眼鏡的應該是大佬裕同意外墊底。為什么會這樣?因為裕同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高達16913人。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只有一種可能性,裕同的后道加工環節需要大量手工勞動的介入。任何一家印刷廠,只要在印后囤積了過多的人力,人均效率就很難上得去。
再比如,從人均創利能力看,除了一枝獨秀的奧瑞金,基本上是煙包企業霸占了前排位置。這再次表明,煙包的產品附加值要比一般印刷品高出一大截。即使是在煙包企業中排名最低的陜西金葉,人均創利也要高于藥包印刷龍頭環球印務和書刊印刷龍頭盛通股份,就很能說明問題。
同一產品類型的企業,人均創利差距可能也很大。比如,奧瑞金和寶鋼包裝,就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為什么會這樣?這讓人搞不清。反正從近一兩年的情況看,奧瑞金一直在大賺特賺,而寶鋼包裝則苦苦徘徊在盈虧平衡點的邊緣。不過,進入2017年以后,奧瑞金貌似也遇到了問題,前三季度凈利潤下滑了36.26%,少賺了3.7個億。
所以,各位老板對自己運營效率的相對高低,當然要心中有數,但也不要盲目去比。比如,一個做商務印刷的老板非要去跟印鐵制罐的比人均營收,跟印煙包的比人均創利,那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
即使是跟同類企業比,人均效率也不能絕對化。就好比一個幾十人的印刷廠與一個幾千人的印刷廠,即使人均效率高一點兒,賺得也要少得多。
不妨看看裕同,人均創收在26家印刷業上市公司中排名墊底,人均創利也沒達到平均水準,可人家卻是印刷圈首屈一指的大公司,市值在26家公司中遙遙領先。
話又說回來,如果跟同一競爭區域體量相當的同類企業比,人均效率領先的企業通常會占據競爭中的主動。各位老板說,對不對?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