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4-02
驚喜多多 感謝點擊↑↑↑↑關注藝境
符書銘
1976年生于江蘇鹽城,2000年結業于中央美院,師從王鏞先生,2010年獲美術學碩士學位,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研究員,文化部青聯書法篆刻委員會委員,中央美院繼續教育學院特聘教師,北京印社社員,《東方藝術·書法》雜志編委,北京書畫研究會副秘書長等。
作品先后被中國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皇城藝術館、榮寶齋畫院、國家體育場等機構和個人收藏。專業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出版個人作品集多部。
芝云君在手
文/韓修龍
《閑情偶記》里說:“茗注莫妙于砂壺,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是人而知之矣。”早在蘇東坡手札里就有“軾已買田陽羨”的句子,蘇子更在一首《菩薩蠻》中寫到:“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可見宜興那地方山水好外,恐怕主要還是有著好玩的紫砂壺。
符書銘也愛著陽羨紫砂壺。說到刻壺,書銘是得心應手,其因有二:一是他玩收藏有年,常常過眼老物件兒,眼睛里收藏了不少古意。訪他的壬魚軒,不可以闊步而入,舉手投足間字畫畫冊印刷,若不小心,要觸到陳年舊物。二是篆刻,多年在王鏞先生門下潛修,膽識以及手上功夫自是不凡。書銘每窗前自在,握刀在手,砂屑飛落,那一個“風雨快”,只不足與外人道。
說起治印,書銘是越來越講究。印面的經營,有功力在那里,行家自會駐足玩味兒,我要說那印面之外的用心也是日好一日,日日是好日。印料從質地到顏色到印扭到印絳裝飾,都會以發現與賞鑒的眼光挑剔之。他一定想到了“養心”二字,整方印通體都是藝術,自己受用的,他人才得以受用。一方石或陶,刻上文字是了藝術,有了文化在上面,就載了道,也便需鄭重其事,這個說回來,就是講究。
書銘書法,也有了自己。有了自己,又要無我地去入古,無我又終是為己。
書銘的書法體系里,有不同的面目,又都是他一手“締造”,行草有楊維楨那樣的奇崛,又不是生生的搬來,是變化而來,融入了自己的氣質。更有那一份古質在其中,是一種古質的隸意,有人說這是來自章草,我不認為僅僅來自章草,仔細品味,這要尋到章草前面的源頭那里去。
書銘的楷書,制成對聯,很是耐看,有著敦煌篆書千字文殘卷的那種滋養,筆鋒的振蕩彈跳,有一種“玉”的感覺,是一種“清朗”。刻印的積淀,反過來又成就著他的書法。
壬魚軒主人書法的入古,體現在平日的臨帖上,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接受,實則 是有著鑒別與選擇,都是要有與自己的心性或自己所要成就的目標相關聯。臨傅山,他警惕著其環繞,提取其生拙;擬米芾字畫畫冊印刷,他戒備著其習氣,著意其暢達;撫楊凝式,不是自己缺少《韭花帖》結字的敧側之勢,而是在留意那種楷與行間的自然轉換。
一般人大都一朵獨 秀 ,符書銘卻是花開數枝 。眼下的書法人已多有旁涉繪畫者 ,然又多為大寫意,造型能力差強人意,簡單幾筆 ,不是用簡,是沒有經過繁的簡單,是空,經不起駐足審視。書銘在邁向繪畫的第一步就看到了這一點,開始就把功夫下在工筆小寫意上。他坐下來,把心性放平和,如老僧入定,已是平靜著的性情愈見安寧。
工筆花鳥,很適合書銘自己。他的畫有一種富貴氣,是從畫面的傅色來,是從畫面的那份意蘊來。書銘善取法,一下筆就接上了宋人氣脈。數年前某日訪壬魚軒,書銘抱出一巨本畫冊相賞,原來是其斥資萬元,購得的高仿宋代繪畫集,其用心用情如此。
書銘繪畫里多是春光的明媚,新夏的清爽,可知他比較喜歡春天與夏日。所經營的畫面無不是一派祥瑞之氣,推而思之,他的心田里也一定是充滿著祥和與幸福。
符書銘藝多不壓身,他已走向高遠,已是在了山中第幾重。身在高處,即是高人,那險絕處就有著好風光,有著林風潭影,有著蘭煙芝云。
2015.12.20
如意
虛室生白 吉祥止止
歲歲平安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