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3-14
解讀行業政策法規
傳播產業發展資訊
剖析企業成功路徑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故事,在時光里沉淀、升華。作為虎彩印藝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陳成穩亦如此,他的心中藏著一個關于毛竹的故事:只生長于中國最東邊的毛竹,最初的4年僅長了3厘米,但是從第5年開始卻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生長,6周時間就能長到15米。用4年時間將根在土壤中延伸數百米,這是陳成穩所領悟的生長秘訣,亦是他對按需印刷業務“勢如破竹”的希冀。
反其道而行,將煙包印刷的利潤拿出來“砸”在按需印刷上,有人不解,有人質疑。斥巨資布局按需印刷、數字技術的虎彩究竟能堅持多久?按需印刷從者不眾的阻礙因素是什么?按需印刷的爆發點何時到來?……在位于北京市酒仙橋附近的虎彩印藝旗下北京虎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辦公室里,陳成穩接受了《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Q
先行者如何避免成為“先烈”?
A
有力的回應:我們做未來
以小批量多批次的數字印刷為出版社提供斷版圖書銷售平臺,聯動布局全國4個數字印刷基地,實現圖書零庫存、永不斷版。這是縱橫商海20多年的陳成穩對虎彩印藝的布局,也是他看到出版社痛點之后所做的決定。
有問題,就有解決方案。出版社的兩大痛點,即庫存與斷版,在數字印刷技術面前迎刃而解。一本起印,在緩解了出版社庫存壓力的同時,亦可實現斷版書的重印進而延長圖書銷售的長尾。顯然,陳成穩將按需印刷納入虎彩“印刷+互聯網”的未來已順理成章。陳成穩表示,虎彩看到了印刷未來的可能,傳統印刷將逐步被數字印刷取代。“我們要從今天看到明天,為明天做事情,比同行先走一步。”
從0到1的過程的確辛苦,“我現在的時間都放在按需印刷業務上,一方面是因為包裝業務已經成熟,另一方面則是新業務從培育到逐漸規范需要一個過程。”陳成穩告訴記者,要做成一件事情天彩包裝印刷有限公司怎么樣天彩包裝印刷有限公司怎么樣,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長期積淀。“如果相信未來會是這個樣子,就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雖然可能會走彎路,但也會知道哪些路不通,哪些路可行,當競爭者出現時,無論他有多好的資源和背景,我們先行的優勢總會加分。”
事實上,虎彩印藝的按需印刷業務到目前為止還未實現贏利。公司自2011年開始,至今已投入逾3億元用于數字印刷設備的引進及系統平臺的搭建,到2013年,虎彩印藝才開始產生有效數據。但另一個顯著事實是,2013年—2015年,虎彩印藝數字印刷業務的營收情況分別為516.18萬元、1719.93萬元、8068.12萬元,增速飛快。步履強勁的陳成穩對未來充滿信心。
Q
按需印刷遠未到贏利階段?
A
十足的底氣:能量待爆發
不僅擁有自己的按需印刷電商平臺搜書院,今年4月還與京東在按需印刷圖書銷售及資源開發方面強強合作,虎彩印藝已經開啟了圖書按需出版印刷的新篇章。陳成穩向記者介紹,虎彩印藝與出版社合作是以按需印刷的模式,與京東合作則是按需出版的模式。目前公司主業務仍是按需印刷,但向上游按需出版拓展的步伐已經開始了。“按需出版關鍵在于版權問題,通過斷版書試水,在模式成熟后再逐漸加大力度,平臺也可以賣書。”在陳成穩的構想中,一個國內按需印刷、按需出版的“亞馬遜”雛形已現。
當然,就目前的按需印刷市場來說,虎彩印藝還處于先行者的位置,從者不眾。阻礙原因到底是什么?陳成穩以其親身體會回答了這個問題。“淘寶和天貓近10年才出現爆炸性增長,20年前的互聯網行業也沒有取得很大業績,按需印刷同樣需要一個過程。”陳成穩說,按需印刷技術已發展多年,之所以落地不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成本難以控制。傳統印刷的起印量都在3000本、5000本,甚至1萬本以上,而虎彩印藝黑白印刷的成本平衡點則是1000—1500本。“在1000本平衡點的書目前還占少數,品種只占總量的1%—2%,當平衡點達到2000本的時候,相信會出現爆發式增長。”而另一原因,則是出版單位對按需印刷模式的實際接受程度。雖然他們在觀念上已逐漸接受按需印刷零庫存,但實際操作起來與理念還存在差距。出版社如今大多數還是采用傳統印刷,按需印刷的量較少,沒有完全實現零庫存。
不過,陳成穩也堅信,按需印刷將會有突飛猛進的發展,未來充滿陽光。“隨著數字印刷的進步,每個企業都想實現零庫存,按需印刷是一種趨勢。當理念得到充分實現的時候,玩法肯定不一樣。”陳成穩認為,誰最早占有市場的數據或資源,誰就最有可能在未來成為贏家。
相關鏈接: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